现如今的普通老百姓,一旦碰到家里需要装潢时,对于自家的洗手间还是十分重视的,在装修的全过程中,一定要设施齐全,什么要干湿分离、洗漱分开,若是有两间洗手间的,一间装上淋浴房,另一间则安装一个盆浴,条件更好更宽敞一些,就装个按摩浴缸……
【资料图】
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,在我所在的城市上海市,在过去、在我的小时候,至少在我小学还没有毕业之前,可不是这个样子的,对于洗手间以及各类卫生设施不是很重视的,做到简单到不能再简单,哪怕只拥有如同豆干一般大小的地方,能放上一只马桶就行,不定期地去亲朋好友家里串门做客,有时还能闻到一股刺鼻难闻的气味,久久难以散去,简直就是不忍目睹的,虽说也会不时地皱着眉头,但也不好去说些什么的,有可能是他们或她们习以为常早已不觉得。
之所以会如此,有如下主要的原因,皆是因为那时国家还处在计划经济时期,家家户户的经济条件和住房条件都是相差无几的。以上海的黄浦江为界限,黄浦江的西面叫“浦西”,东面叫“浦东”,也都是人口众多、地方狭小,浦西祖孙三代共挤在建筑面积为十平方米左右的房子里,可谓是比比皆是,而且绝大多数的家庭都是如此。我的家住在浦东,浦东地区的人,住房条件要比浦西稍稍地好一点、宽敞一点,一家三口的住房建筑面积达二十至四十平方米左右,且多数人家都是居住在只有一层楼高的私房。不过,不管是浦西人,还是浦东人,家家户户所使用的卫生设施,只有两样,没有其他卫生设施可供选择,其一是:由各种木头做成的“马桶”;其二就是:用搪瓷制作的“痰盂罐”;一般情况而言,搪瓷“痰盂罐”小孩用得多。
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上,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内,老上海人还拥有这样的一种习惯,把“卫生(洗手)间”叫做“马桶间”的,只因在最初的上海,城区里面没有建设下水道,即使上海开埠以后,一直等到19世纪末期,再怎样讲究的华人公馆,在自己居住的房屋里面,是没有一间专属的盥洗间和盥洗设施的,因为在房间的里面,有一小块地方是专门放置大小便的马桶的,所以就被叫做“马桶间”。
那么,有没有高档一点的卫生设施,如用陶瓷(器)制作的马桶与浴缸、洗手间专用的防滑地板呢?!也并不是说一丁点都是没有的,也是有一些的,不过像这样的比例并不是很高的,在十户家庭当中,能有一两户这类家庭,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一件事情哩,而且往往像这一类的家庭,既全都是属于那些“十分有钱的大户人家”;还全都是属于“开洋荤”、见过大世面的大户家庭;【备注:“开洋荤”是一句沪语方言闲话,它的意思就是说:比喻第一次或难得一次吃到﹑看到某种东西或初次经历某种事情。】也只有那些极少数、长期居住在花园洋房里的家庭才会去使用它的,而且像这些卫生设施,在当时的时候,中国人自己是制造不出来的,全都是需要从外国进口到中国来的,对于上海的普通老百姓来说,也只能是属于望尘莫及的,想也没法去料想的。不仅是没有办法去料想的,而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,也是看不到这一类卫生设施的,还即便有幸被某一个人去看到的话,要是没有人对看到过卫生设施的人指点说明一番的话,只会露出一脸茫然的表情来,是不会有其他什么的,看到的人也未必会认识懂得的。
还有的就是,自从上海这座城市在1843年的11月17日被迫地被开埠以来,一直到现如今,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,尤其是对于居住在市区里面的居民来说吧,祖孙三代共挤10个平方米的房间,可以说是属于比比皆是到处都有的,陶瓷(器)制作的抽水马桶与淋浴浴缸、洗手间里面专用的防滑地板等等,对于那些普通老百姓而言绝对是买不起的,即便某些家庭“的确是买得起”的,就在这么狭小的空间里面,既是没地方可提供安装的,也是难以去安装下一件设施的!
或许,有某些对于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与发展十分了解的人,就会向我来反驳道:“你说的这种情况,有卫生设施的房子,在市区里面也是有的,并不是一点都没有!”……您说的是没有错的,的确是有一些的,可是我还要想去述说这样的一段话语,这个就是--或许在一些条件好一点点的、属于新式里弄、在石库门房子里面,会安装上由陶瓷(器)制作的马桶和浴缸、洗手间专用的防滑地板,不过,这些设施不能独立去使用,需要好几户家庭合起来一起去使用。
据我了解到的情况,在我们国家的古代,普通老百姓是不太讲究“如厕文化”与“个人卫生”情况的,随便去寻找一个地方,就能解决大小方便问题。只有那些达官贵人、皇亲国戚会稍许讲究一些,不过限于当时有限的条件与科技,也没啥稀奇的,更好不到哪去。
在中华的历史上,最奢侈的如厕洁具就是“孟昶的七宝便盆”,“孟昶”是我国古代五代十国中后属国的国王,他的生活极为讲究,凡事全都是离不开“奢靡”,一旦离开“奢靡”两个字就不行。譬如说:其本人所使用的便盆,镶嵌有各种珠宝玉石,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灭掉后蜀国以后,看到这个便盆时也是感到大惑不解,就反问一句说:“他用此物来便溺的话,那他又用什么来吃饭啊?!”……
我是这样来理解、认为并去猜想孟昶这个人的,很有可能他就是要表现出“我”个人,不仅仅是属于一个万人之上的皇帝,更是属于一位与众不同,而且还是拥有极高品位的皇帝,就是要与普罗大众是不一样的,就是要在各个方面凸显高高在上……正因其本人太过于讲究“奢靡和与众不同”,故而没过多久就变成为国败身亡之君。
在有清一代,最讲究奢靡之人还是要数慈禧太后。据说光光服侍她如厕的宫女与太监,加起来就有七八人之多,而且是各有各的分工,所使用的便盆,是采用最上等的檀香木制作而成的,每天在如厕之前,还要事先在便盆内铺上一层松香等各类香料,所使用的手纸为一大张白棉纸,且是按照其个人的需求事先裁剪好,先用水将纸张喷发得又潮又蔫,然后再垫上一块湿布,接着用热熨斗熨两遍,使原来带毛发涩的纸变得光滑平整,叠好备用。在如厕时,还有一个奇葩的做法,她还要求宫女口里含一口水,要宫女的嘴是做什么呢?!原来是要宫女喷湿白棉纸,湿度一定要合适,要不然会受到极严厉的处罚。
由我在上述列举的两个历史例子,还让我想到这样的一件事情,不管是身处在何时何地,大到一个国家,小到每一户家庭,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。要想亡国亡家,其祸害的根源就是“奢靡”两字。不管是一个国家,还是一户家庭,凡和“奢靡”两字沾亲带故,而且一直都是这样去做的话,是无需多久,必将是走向衰弱与败亡。
在我小时候的上海市、在绝大多数的家庭还在使用“马桶”和“痰盂罐”的时候,居住在市区里的人,每天清晨都会产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,拉粪工人,一边推着粪车,一边摇着铃铛,每间隔一段路程,便停下车来,一边摇着铃铛,一边嘴里高八度地大声叫喊道:“喔!拎出来啊!”而且要反反复复地说上三四遍,此时的居民已然弄明白,这是到倾倒粪便的时刻,家家户户都会拎着马桶去倾倒粪便……
在上小学之前的我,在绝大多数的时间是和外公外婆大舅舅及小舅妈住在一起的,他们家就住在有两层楼高的私房里,不但上二楼之前需要事先把梯子架设好,而且还只能容纳一个人爬上爬下,我和外公外婆及大舅舅住在二楼。楼上和楼下是没有洗手间的,附近也同样没有可公用的洗手间,所使用的卫生设施,也只能依靠“马桶和痰盂罐”,楼下使用马桶,楼上则使用痰盂罐,而且“痰盂罐”还是特意为我准备的,就是因为那时的我长得小模小样又矮又小的,就如同《红岩》里的“小萝卜头”一样,长辈们害怕我因为经常性爬上爬下而摔一脚,那可是属于一件不得了的大事情啊,为了安全起见、更为了让我能够顺畅便捷地使用卫生设施,所以楼上放置有一只痰盂罐。
除去上述所说的原因之外,还有另外一个原因,是因为楼上的空间极其狭小,马桶无论如何也是放不下的,即便真的放得下,一旦需要去倒马桶时,如何才能把马桶拿上拿下,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,更害怕二楼的楼板难以承受马桶的重量,故而只能去使用痰盂罐。
就在我的小时候,也同样是在小学毕业之前,一年到头,最开心的事情之一,便是去上海游玩,一年到头若是能去六、七趟已经算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。若是父母告诉我说道:“明天吾伲带侬到上海去白相相!”【备注:上海方言,其含义是指去市区游玩。】当天晚上必定会高兴、兴奋地睡不好觉哩,期盼立马就能天亮到上海去玩。
虽说心情是高兴的,但在内心还是会产生一丝的担忧,皆是因为在那个时候,市区可谓是寸土寸金,而且各类公用洗手间要比浦东地区来得少,如厕是个问题,即便找上老半天也未必能找得到……
【备注:①:文章为作者原创;②:各种如厕图片和洗手间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上;③:万分感谢原创图片。】
杜老倌侠客居(陆伟)写于2018年06月12日星期二晚上
最后编辑于:2023-07-28 10:59
关键词: